狗是什么动物?
“犬”这个字在汉典中解释为:“犬,畜也,象形。——《说文》 也就是说“犬”就是一种家养的动物,而野生的犬科动物被称之为“狼”。那“狗”呢?在汉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狗,犬也。从犬,苟声”——《说文解字注》 也就是说“狗”是“犬”字的一个异体字,那么根据异体字的法则,“狗”和“犬”在古代发音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来看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释兽》中对“狗”的记载:“狗,吠告者也……其行如小儿,善笑,喜啮物。”“犬,守御者也。” 也就是说古书上所说的“狗”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犬”,只不过古人发现有些犬科动物不怎么叫(像灰狼等),所以单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犬”。而那些喜欢叫的犬科动物则统一被认为是“狗”。 不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一个问题:
先秦时期“犬”和“狗”应该是有区别的,因为“犬”在古代属于褒义词,而“狗”属于贬义词。《礼记·檀弓下》有载:“君哀庶母,称为犬;妾无爵而穿耳,犯妇人之淫祀,致酒食不正,作内乱,君子以为贱。故称狗。”这里很明确的说了“犬”和“狗”的区别在于:对“犬”的称呼是针对有地位的人,而对“狗”的称呼则是针对卑贱的人。
另外《礼记·檀弓上》也有记载:“子路死于雩田,子羔为之宰。”郑玄注:“子羔,孔子弟子南宫适。”孔颖达疏:“此言子羔之为宰者,明非为其尊官而谓之‘羔’,正以‘羔’之为人,是谓‘俎肉’。”“俎肉”的意思是指放在祭祀的殿堂上做祭祀用肉的牺牲,这种祭祀用的肉必须是肥瘦相间的漂亮肉块儿,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肥,如果是去骨的肉块儿那就更不满足了条件了。“俎肉”这个词现在还有,我们经常说的“美味佳肴”里的“佳”就是指这种做祭祀用的肉。
既然“犬”和“狗”在古代是有区别的,而且“犬”的字形和“狗”字形差不多,那么它们两者的读音也应该差别很大,不然也无法分辨。但是很遗憾,根据现代拼音字母来读,我们发现“犬”和“狗”的声音几乎是一样的。难道是我们弄错了?还是古书误记了?都不是!原因就在于:上古音标中没有区分“n”和“l”两个音节的痕迹,所有带“n”的字都读作类似“l”的音,例如“闻”读作[wən]、“文”读作[ʋən]、“伍”读作[ʋuː]....以此类推,而古代文字很多“犬”和“狗”两个字形相近,所以就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