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独居动物吗?
是的,而且性格差异很大! 我家原住民大花是独立个体,喜欢独自趴着睡觉,任何人在旁边它都不高兴,但会主动过来要求撸; 而小猫小白是个跟屁虫,必须贴着人睡,而且必须抱着才能睡着…… 两者的性格也符合它们祖先“野”的特征——大花的祖先来自野外,小白的祖先来自家庭饲养(虽然也被散养过) 但即使如此,猫是独居动物这一点仍然经常被忽略,因为它们会结成固定的家猫群体并形成等级制度,且会在自己的领域范围内开展捕猎活动。
在野外,一只成熟健康的猫在领地内可以捕捉足够自己吃的耗子,并且能有效地阻止其他猫入侵自己的领地。而在家庭饲养环境下,由于食物来源充足,猫不会拼命捕猎,反而变得“懒散” ——但捕猎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减弱,只是食物已经充足到不必拼尽全力去获取。所以猫在家庭环境中仍然保留着大部分野外的特征。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猫的嗅觉比人类灵敏无数倍,远胜于人类对于气味的辨别能力。因此对于它们来说,“熟人”与“陌生人”并不是靠外貌或者声音来区分的,而是取决于味道。也就是说,你对它好或坏的影响并不取决于你的外貌、语言等,而是取决于你身上是否留下了你自己的气味,而气味又是可以通过抚摸-舔舐来传递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家里来客人了,它可能会躲起来,但如果你伸手摸它,它又会靠近的理由。这也是为什么说,只要你对它好,它会知道;如果你伤害它,它是懂得复仇的……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猫是“天生的独居者”。甚至有人认为猫既然是“天生的独居者”,那么就意味着它们不喜欢也不需要社交。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猫既不是“天生的独居者”,它们不但喜欢社交,也非常需要社交。
在一些科普书籍或影视作品中,会经常介绍各种各样的动物。尤其是介绍像狮子、老虎这些猫科动物的生态习性时,总会提到它们喜欢群居。有的书还会接着说,猫虽然是小型的猫科动物,但它们不同,是“天生的独居者”。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家猫原本就是类似半散养状态的群居动物。即便后来进化成为人类饲养的宠物猫,大部分家猫也还是喜欢群居和社交的。只不过不同的猫,喜欢的社交“密度”大小存在区别罢了。
在人类历史初期,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在这个漫长的期间内,人类与一些动物逐步建立起关系,最终把这些动物驯养成为家畜。而猫,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我们人类驯化成宠物的。有相关研究发现,在距今9500年前的人类村落遗址中,已经出现了猫的化石。在随后的更久岁月里,猫作为捕鼠能手,而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猫既是类似半散养的群居动物,同时也是半狩猎(老鼠)半采集(人类的食物残渣)的混合型动物。在后来,猫被人类驯化成为宠物后,依然保留了喜欢群居和混群(与人混群)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