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鹦鹉鱼白点病?
这是水霉病,不是白点病(指环菌)。 症状为:鱼儿体表(主要是尾部和背部)长出灰白色或淡黄色绒毛状物,这玩意儿就是水霉的菌丝体(相当于细菌的芽孢)。由于菌丝顶端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囊泡,因此看起来像是绒毛,并且能不断生长。 如果不去碰它、不去挤压、不弄破,一般这玩意儿会慢慢自行脱落,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和人的头皮屑一样。但是!如果用手去轻轻抚摸,或者轻轻挤压患处,那么这些菌丝就会钻进皮肤里去,此时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然后大量繁殖,就会导致疾病大爆发。 所以预防水霉病的关键在于防止菌丝进入皮肤里。而治疗水霉病的重点,则是在于杀灭已侵入皮肤里的菌丝。
对于已经感染的水霉病,可以使用硫酸铝全缸施药(参考鱼缸消毒法),也可以使用孔雀石绿浸泡,但是对于孕妇和婴儿应该禁用这两种药物。 对于已经产生寄生虫感染(主要指寄生虫钻入皮肤里)的鱼,需要先用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然后再用药浴疗法进行治疗。常用的杀虫剂有水溶性的阿苯达唑和氯氰碘柳胺钠。
师广优质答主温度高低与白点虫的繁殖速度及其对寄生鱼的危害程度有直接关系。当温度在24℃以上时,白点虫孑孓在5-8天内就可发育成熟,而且危害特别大,往往可直接导致寄生鱼死亡。当温度下降到20℃时,孑孓发育成熟需15天,此时的白点病危害程度大为减轻,易被寄生鱼忍受。若温度再下降到15℃时,孓孑需要30天才能发育成熟,绝大多数的白点虫不能发育到成熟排卵阶段而死亡,此时白点病几乎失去了危害性。由此可见,若治疗白点病,可采取高、低温度两种方法。
1、高、低温度治疗方法。当发现病情较轻(体表受寄部位不超过五分之一)的患病鱼时,可采取低温法:将其捉出放入其他容器中,保持18℃左右的温度,用25ppm福尔马林药液浸泡30-6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然后再将其放入25-28℃的清水中饲养,用1ppm的呋喃唑酮浸泡24小时以上。如此反复几次,可望复原。
2、病情较严重的治疗。当寄生部位超过五分之一的严重病情时,须采取高温度方法:用28-38℃的水(将鱼缸加盖)使白点虫加快发育。在20小时左右,发育至白点虫卵后,白点便逐渐消失。此时在28-30℃的温度下用呋喃唑酮药液(0.5-1ppm)浸洗20-50分钟,然后用28℃左右、3-5ppm浓度的盐水饲养15-20分钟,经过2-3次重复处理后,恢复正常的水温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