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是什么动物?

荆思郢荆思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冷笑话,是关于上海和北京的。 有人问道,“北京和上海的地铁里为啥没老鼠?” 回答是,“因为北京、上海的地铁里面没有粮食。” 那么长春的地铁里为什么有老鼠呢? 因为长春的地铁里有吃的! 人吃东西的时候,会掉一些饭粒在地面;地铁里面有照明灯,维修人员上上下下的时候会掉下来一些螺丝钉、抹布头什么的;装修的工人会在地下拖来拖去,也会掉落一些饭粒... 总之有很多食物残渣,而老鼠喜欢吃这些东西,所以就有了老鼠。(其实也不全是老鼠,也有其他啮齿类) 你以为这样就算了么?

更夸张的是,有些施工人员在操作时候不认真,掉下来的东西会有电,把下面的老鼠电死了不少。 所以啊,要解决这个老鼠问题,得从两方面入手: 一个是地上,需要施工单位做好防鼠工作;另一个就是地下,需要地铁工作人员认真清扫,保持地面的清洁。 其实说这么多,我也就是想提醒下面这位答主一下,你说的很多情况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并不能真实的反映长春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

就拿你说的大面积填海造地这一个问题来说,如果真是“大规模填海造地”的话,那你所说的那部分土地,起码现在是不适合建地铁的——海水倒灌入地道内,您想想,这地面下的空间能有多大?海水进了隧道,那就别指望它再流出去,用吸水泵吧,那电费可不是闹着玩的;若是不进水道,那直接淹了地铁出入口,这车还能开进去吗? 另外说到填海造地,我不禁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近几年长春经济发展迅速,但人口增长却很缓慢甚至是在下降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很简单,长春房价并不低(相对于工资水平而言),比哈尔滨、沈阳都要高,而同样作为省会,长春比不过成都、武汉,也比不过太原、郑州。

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孩子上学贵,导致年轻人结婚之后,父母没有办法帮忙带小孩,不得不请保姆或者送幼儿园,年轻人生了孩子之后,要么把老人扔给老伴儿,自己出门奋斗,要么把孩子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带孩子。因为这一切的成本太高了,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而工资水平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所以我常说,要想发展经济,首先得让年轻人敢生、愿生,能够生育孩子。只有年轻人多生了孩子,这座城市才能充满活力。否则像北京、上海那样,即使再怎么“填海造地”,也只是空城一座,没有人,再高的GDP也没什么意义。

逮凡彤逮凡彤优质答主

在东北,人们把貂皮大衣叫做“坐蜡子”。东北是貂鼠的主要繁衍地,当地冬天长而且寒冷,穿貂皮的需求一直很大。当地的老一辈人常讲“七军”和“八旗”里面都有“鸟兽营”,以打猎为专职;清朝的时候,皇室成员每年都要率领大臣到“木兰围场”去“秋狝”;在民间,农闲的时候家家都不闲着,大人做活计,小孩出去“掏窝子”。人们把在冰冻江面打的野鸭子和掏窝子得到的狐仔、獾宝宝叫“江货子”。当年的清大帅张作霖,他的发家本钱就是靠“江货子”得来。东北盛产人参、鹿茸、貂皮,它们并称东北“三宝”。

“七军”、“八旗”等封建军、警特务机构被推翻后,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长春市的朝阳广场一带、西广场附近、宽城子的光复路、人民大街北的大马路、工农大路(今解放大路)中段、东广场附近等等处,都出现了规模不等、大小有别的“狗市”,买卖狐狸、黄彪、豹猫、水獭、麝鼠、狼仔、獾子等皮毛动物的生意十分兴隆。人们根据当地方言把“狗”和“貂”不分音的发音特点,便把“貂子”叫“狗子”。把貂皮大衣叫“狗子褂子”或“穿块狗子”。那些靠“狗子”生活的人,有“养狗的”、“开狗铺的”、“狗贩子”、“卖狗子的”等等。

最初,人们从“狗子”的毛色上把“狗子”分为“青狗子”、“二青狗子”、“沙狗子”、“红狗子”、“紫狗子”、“黄狗子”、“白狗子”、“黑狗子”、以及“杂毛狗子”。

后来,从“狗子”的产地名称上又分为:“俄国狗子”、“日本狗子”、“蒙古狗子”、“库页狗子”、“东三省狗子”。从“狗子”的年龄上分为:“羔狗子”、“标狗子”、“年狗子”、“老狗子”。“羊羔狗皮褂子”在当时是上等服装。当年的流行谚语讲:“羔狗子不防寒,羔狗子好看”。

现在,长春人已经少有称“狗子”、“狗子褂子”、“穿块狗子”等称呼了,都统称为“貂子”、“貂皮大衣”、“穿貂皮大衣”等等,而且对貂鼠的品种和产地叫法也一致规范起来。尽管流行语的叫法发生了变化,可是“貂子”的一些行话还是得以使用的,例如“羔狗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